几天前,美国防长赫格塞思发布了一段视频,重点展示了美军的无人机技术;而在此前不久,懂王的“生日阅兵”上,美国陆军也展示了手持式无人机。这些展示无疑是美国展示其“未来战争”能力的一部分,虽然看得人觉得有些尴尬;说到这个,不是戎评在吹嘘,咱们才是真正的行家里手!
不久前,兵器集团发布了一个名为《陆战之翼》的宣传视频,视频中展示了许多前沿科技,其中包括各种地面无人车辆、作战机器人,还有多种机载与车载无人机,甚至展示了多样的反无人装备,其中既有软杀伤设备,也有硬杀伤手段。
戎评最为印象深刻的几款装备,首先就是兵器集团开场的无人装甲车。这款车展示的瞬间,戎评意识到它已经不单单是一辆无人装甲车,而是一款“车族化”设计的无人战车。值得一提的是,这款车还是油电混合动力的无人战车,这在未来战场上,将是一个重要的战略优势。
展开剩余82%其实,这并不是我国首次展示车族化的无人战斗车。几年前,央视就曾在节目中展示过一款外观简朴的无人战车,随之而来的是更多款型的变型车。车族化意味着不仅在同类型车辆之间实现技术与资源共享,更能提升作战效率,降低研发成本,并使装备更加通用,保障后勤支持的简便性。对比日本自卫队的装甲车辆,很多车种没有实现车族化,造成了成本的过度膨胀,这是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中汲取的教训。
这款无人装甲车的车族化不仅代表了装备的高度整合,也说明我国在无人装备领域的应用经验日渐成熟,甚至已经开始批量生产与实战测试。这一点,正好契合了现代战场对装备可互换性和高效作战的需求。
接下来,视频中展示了多款小型无人战车,包括履带式、轮式的战车,甚至出现了“机器狗”。这一切让戎评不禁想起电影《上甘岭》中的一个情节。在那个情节中,为了将补给送到前线,我军后勤部队冒着巨大危险,突破美军火力封锁;如今,依靠无人车,解决“最后一公里”补给问题,再对比先辈们走过的血与火的战场,不由得让人心生感慨。
视频中,还展示了多款无人机。除了常见的固定翼无人机,视频还展示了无人武装直升机与车载无人侦察机等。这些无人机在未来的战场上,将扮演极其关键的角色,俄乌冲突便是这一点的生动写照。在双方缺乏精准制导弹药的情况下,FPV无人机携带炸药或战斗头成为了一种高效手段,甚至美军也开始模仿这种做法,这种“嘲笑、学习、赶超”的现象,恰恰说明了战争技术的变革。
然而,这种战术毕竟是应急措施,并非完全可靠,其成功率并不稳定,虽有一些成功的案例视频流传,但依然有许多失败的情况。与之相比,我军的无人武装直升机搭载反坦克导弹的方式,展现了更加规范化的作战模式。无人机可以远离地形限制,提高视野并减少士兵风险,虽然俄乌战争中的无人机作战还在摸索阶段,但对于我军来说,这种技术早已是触手可及的成熟战力。
不仅是无人机和无人车,我军还展示了反无人机的先进手段。除了电子战等软杀伤手段外,近防系统、激光炮和防空导弹等硬杀伤武器的展示,说明我军在无人化作战的防御能力上也已走在前列。面对对手的无人装备,我们不但能利用其优势,还能有效地遏制对方的无人机威胁。
通过这段宣传视频,戎评深刻感受到,当前我国在未来战争的想象力和技术应用上,已远超世界大多数国家。早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前,我军便开始系统化研究无人装备的应用,某些无人车的研发甚至可追溯到数年前。例如,车族化无人战车的设计就曾在2020年央视节目《挑战不可能》中首次亮相。
在最近一期的《国防军事早报》中,还报道了第76集团军某旅在演习中成建制地投入了“机器狼”四足机器人部队,且这些机器人与战士们进行混编协同作战,成功进攻敌方阵地。这是我军首次公开报道“机器狼”部队投入实战,这种“人机混编”的模式标志着我国在无人化战争领域迈出了重大步伐。
此前,俄乌战场上发生过一起引人注目的事件:乌军第3“亚速”突击旅声称,数名俄军战士向乌军的无人战车投降。事实上,这些战车并非真正的智能作战机器人,而是由人操控的自杀式炸弹车。但这一事件也反映了无人作战模式的迅速崛起,未来无人化作战或许将成为主流。
虽然美军并不陌生于无人作战技术,早在上世纪末,他们便推出了MQ-1“捕食者”无人机等装备,但这些年,美军在这一领域的进展相对缓慢,远远落后于我国。美军虽频频提出“零伤亡战争”的战略,如今却陷入了航母、核潜艇、隐身战斗机等大项目的拖延和资金危机之中,无法再投入大量精力去发展无人装备。
美军副防长希克斯提出的“复制者”战略,和现任防长赫格赛思发誓要让美军主宰全球无人机战场的言论,听起来确实有些言之不真。与我们在无人装备上的快速发展相比,美军显然还是处在起步阶段。正如现在的局势,若美军真要与我国展开较量,面对的是一个无人作战体系已经相当成熟的强大对手,绝非轻松之事。
发布于:天津市高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