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记者 尹文卓
训练、救援、学习是宾守朋的生活三部曲。
这位2011年12月入伍的消防尖兵,是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消防救援支队卡热浦东路特勤站一级消防士。他2022年12月被国家消防救援局评为全国训练标兵并摘得第18届“西藏青年五四奖章”,2024年被授予“西藏自治区第六届先进工作者”,2025年4月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并获选2025年“最美职工”——每一份荣誉,都铭刻着他以血肉之躯对抗灾难的壮烈与赤诚。
十四载消防生涯,宾守朋参与过的生死救援数不胜数。然而,他始终记得自己刚加入消防队不到半年时参与的那次拆房坍塌救援。他奋力刨开坚硬泥土与缠绕的竹条,将下半身被埋的藏族汉子从废墟中抱出,对方虽因被掩埋时间太久,身体已经僵直麻木,却坚定地给宾守鹏竖起大拇指。那一刻,语言隔阂被无声的感激融化,原本为选择感到迷茫的宾守朋第一次切身感悟到这份职业沉甸甸的分量:“突然感觉当消防员很有意义,那种被需要的感觉,是我之前从未遇到过的。”
找到价值感后,宾守朋飞速成长着,一路从普通队员晋升为分队长。走上指挥岗后,宾守朋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不仅要以身作则、冲锋在前,更要学会科学调度指挥,尽力减少队员的损伤。
在消防救援领域,高原火场尤其残酷,仅救援供氧就是不小的挑战。传统正压式消防空气呼吸器(简称“空呼”)在西藏仅能提供平原地区60%的氧含量,但消防员在执行任务时体能消耗巨大,这意味着救援时间被压缩到仅十几分钟,否则就会有生命危险。为此,宾守朋一直在思考,怎么能让空呼里的氧气使用时间更长一点?
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跨越理论设计、实际操作、推广执行等重重困难,学历不高的宾守朋硬是凭着韧劲把这事儿干成了。他找到潜水设备厂商咨询医用氧气混合比例,但被警告“气体混合不当可能爆炸”,对此,他没有退缩,辗转咨询医生、物理老师,甚至“雇佣”AI反复推演安全阈值,最终精确锁定21%-22%的氧浓度区间。这看似不起眼的数值提升,实则有着质的变化。改良后的空呼在模拟测试中效果惊人:战友背负改良装备负重登楼,到达七八层时体能状态依然稳定;而使用传统空呼的队友,此时已濒临极限。这多争取的十分钟,在火场里就是生与死的距离。
2025年1月,西藏定日县发生6.8级强震,宾守朋和队友们星夜驰援。刺骨严寒中,他与战友挤在大巴车上过夜。救援转段后,他投入更艰巨的战场,在漫天沙尘里挽救百姓的财产。在高原,被埋在屋下的青稞、牛羊是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口粮和命根子。在一处倒塌的房屋前,他遇到一位无儿无女的老奶奶,被埋在泥土下的青稞是她仅存的依靠。尘土弥漫的废墟中,宾守朋和战友们打着手电,戴着口罩,跪在瓦砾堆里一袋袋往外刨粮。当汗水浸湿的口罩遇到四处弥漫的尘土,宾守朋很快就感到口鼻像糊了“胶带”,可一旦摘下口罩,每一次呼吸又像在吞咽沙砾。看到老奶奶期盼的眼神,宾守朋和战友不曾停下,他们交替出来更换口罩的同时,手下抢救物资的速度不断加快……在废墟前,老奶奶颤巍巍地为他们擦拭汗水、递上清水,看到有消防队员不慎扭伤,她也如母亲般关怀备至——这份在苦难中自然滋生的亲情,让宾守朋在漫天风沙里泪眼朦胧:“那一刻,我们就是她的依靠,她也是我们的亲人。”
一路走来,宾守朋“火焰蓝”的制服上挂满了“二等功”“三等功”“卫国戍边”等闪亮的勋章。荣誉背后,是819次灭火抢险救援,1709条生命被抢回,价值1609.5万元的财产免于灰烬。这一个个数字,皆由滚烫的血肉之躯写就:长年累月的高原作战,让宾守朋的心脏代偿性增大,回到内地心跳反降至30多次;作训鞋磨损最快,脚弓被训练彻底踏平,夜晚总被不宁腿综合征困扰……谈起这些,这位硬汉变得羞涩又质朴:“没什么特别的,挽救生命与财产都是我的职责所在。”
从懵懂青年到业务精湛的分队长,宾守朋以十四载光阴,在雪域高原书写“火焰蓝”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巨响,只有负重前行的喘息声、空呼器里平稳而充沛的气流声和刨挖废墟的摩擦声——这些,都是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以生命护佑生命的声音。
高杠杆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